歷史簡史



caritas_pic01.jpg

上世紀五十年

五十年代初期,澳門居民生活普遍艱苦,且出現來自鄰近各地的移民及難民潮。剛到澳門的陸毅神父,本著服務最小弟兄的基督徒精神,向澳門教區借用了利瑪竇會院(即現在的岡頂明愛),開始「利瑪竇社會服務中心」。最初,服務對象為難民,中心除了為他們解決最迫切的食宿問題外,也為他們辦理證件、找工作及學校等,幫助他們自力更生,有尊嚴地在新的環境中生活。另外,中心還協助開辦學校,讓難民的子女有機會接受教育。


上世紀六十年代

澳門的難民逐漸移居外地,陸毅神父漸將注意力放在因社會貧窮導致無依靠的老人身上,並親自開展了澳門首間男性及女性的安老院,分別是伯大尼安老院 及聖母安老院,更在北區及氹仔區為貧困老人提供派米、經濟及個案援助。由於當時的社會貧窮問題,出現了不少童工,陸毅神父遂派發米糧予貧困家庭以減輕生活負擔, 讓他們的孩子有機會上學。


caritas_pic02.jpg


上世紀七十年代

澳門明愛是天主教澳門教區轄下的一個多元化社會服務機構,前身為「利瑪寶社會服務中心」,1951年 12月 8日由耶穌會陸毅神父創立,至1971 年申請加入「國際明愛」,隨後正式易名「澳門明愛」。


w9Xl0iWu.png

上世紀八十年代

到了八十年代,隨著本澳城市的急劇發展,澳門居民除面對基本生活問題外,更涉及都市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同時,隨著社會工作者的參與,明愛服務的模式也有所改變。在安老服務工作上,除了從嘉諾撒仁愛修女會接管聖方濟各安老院外,亦開設了三所分別位於崗頂、青洲及氹仔的老人中心。另外,在殘疾人士服務層面上,除了先後接管了聖路濟亞中心及聖瑪嘉烈中心外,基於「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開辦了一所特殊教育學校,直接參與智障兒童教育工作,名為「明愛學校」。 七十年代的多元化服務亦在八十年代延續下去。明愛婦女中心、庇道學校、傷殘人士駕駛訓練及生命線輔導中心就在這時段展開。它們的服務對象都是社會上最被忽略,而且是最有需要的一群。


上世紀九十年代

踏入九十年代,澳門明愛的行政架構再起了一個重大的變化,設立了主席團、監事會、執行委員會、顧問委員會、總幹事等職能,由陸毅神父擔任總監、潘志明擔任總幹事,用更切合時宜的管理方法,有效地監管及執行「為最有需要的弟兄服務」的使命。在服務方面,明愛仝工依然上下一心,因應社會的需求而不斷地發展,如在青少年服務、露宿者服務、社屋老人中心、日間護理中心、明愛幼稚園及明愛托兒所、復康巴士等方面。澳門明愛透過有系統和多元化的社會服務,體現了明愛「人類發展」的服務模 式,讓所有人都能得到發展機會,成為獨立、自主的個體。


踏入廿一世紀

2000~2009

澳門回歸前受到世界經濟金融動盪的影響,澳門經濟進入不景氣,大量工人面對就業困難及失業現象。澳門明愛為回應社會對職業介紹和開展職位的訴求,於2000年6月16日開辦「協力社」,對失業工人作出就業支援。數年後,隨著澳門社會的轉型,許多中年人士面對就業難的困境,影響生計,並須到社會工作局求助。為此,由 2004年 5月至 2006年 3月,澳門明愛推行「以工代賑計劃」。 2006年 4月,社會工作局與澳門明愛合作將上述計劃轉型為「社區就業輔助計劃」,社會工作局並同時推出「積極人生服務計劃」進一步協助參加者再就業。於2003年期間,受到”沙士”(SARS)病毒的影響,對澳門的經濟影響更甚。澳門明愛繼續發揮其幫助貧苦和弱勢社群的角色。

為了更有效地通過演藝培育青少年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和理想,藉著培育青少年文化修養,使其對澳門有歸屬感,何黎婉華庇道演藝劇院於2005年5月26日開幕。

uLaMYSBb.png

於2007年3月,「黑沙環明暉護養院」正式投入服務,服務宗旨是為了讓體弱、身體機能缺損而需要高度照顧的人士,提供優質而全面的住宿及照護服務,協助他們在可能範圍內維繫健康水平,延緩衰退過程,同時享有舒適而具尊嚴的生活。

為了改善殘障人士的院舍生活,「聖瑪嘉烈中心」位於氹仔天津街的新址於2009年正式落成,院舍除了增加住宿名額以回應社會需要外,亦改善服務使用者的生活環境,藉此擴展服務內容,提高復康訓練和服務使用者的生活素質。

此外,為了配合社會的發展需要,澳門明愛開設了健行社社會企業。健行社-無障礙出行於2009年3月投入運作,目的是為了促進港澳殘疾人士交流協作,更為行動不便的旅客,尤其是使用輪椅的人士提供接載服務。


2010~2019

澳門明愛為紀念高志慈修女,以及延續其推動社會服務的精神,於2010年11月設立「高志慈社會研究中心」。中心藉著開拓不同之研究領域,評估和分析社會發展形勢,以促進澳門社會工作科學研究工作;並結合社會研究與社會工作實務,進一步推動社會工作專業本土化發展。

於2011年9月8日,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崔世安博士於主持了「滙暉長者中心」的開幕儀式,該中心設於筷子基長者社屋內,為長者提供各類文康活動,充實長者的生活,同時提昇及促進家居自住長者的獨立起居生活能力,延緩與改善衰退速度。中心尤為年長及體弱者提供個人照護、家務協助以及24小時緊急支援,讓長者更安心地留在社區歡度晚年,達致原居安老的目標。

「明糧坊」- 短期食物補助服務於2011年9月由澳門明愛正式承辦,並投入服務。該項目透過服務作為一個介入渠道,接觸經濟困難者,從而作進一步評估和服務跟進,以減低其他潛在問題的出現與爆發;長遠而言,「明糧坊」期望透過服務結合社會的力量,共同關注和改善社會上的貧窮問題。

面對澳門人口老齡化、需要高度照護服務的人士將不斷增加,於2012年12月,澳門明愛獲澳門基金會資助開展「澳門基金會明愛家居護養服務」,“家居護養服務”推出之初,以“先導計劃”形式推行,以“家居病床”概念,將護養服務帶入社區,此服務重視回應迅速與及時,讓有高度護理需求的離院人士在專業團隊的護理下得到妥善照顧,並突破服務時間限制,提供二十四小時護理支援,為照護者建立喘息空間。

「福悠坊」原名「明愛慈善義賣站」,2011年開始試行運作,於2013年1月開設「福悠坊」社會企業,店舖的經營主要是透過收集由企業或善長捐贈的全新或二手物品作慈善義賣,義賣所得之善款撥作慈善服務之用,同時可支持環保,珍惜資源、愛惜地球。

自2013年6月起應社會工作局之委託,承辦「24小時緊急支援服務-求助專線」,全年無休地運作。透過結合政府與民間的力量,更有彈性、更貼切地回應服務受眾的需要,共同為有危急需要的個人或家庭提供即時的緊急服務。

因應本澳交通系統之變化,健行社由2014年11月起推出了名為「好的福悠快綫」之點對點接載服務,目的是針對行動不便的澳門居民之需求,為他們創造平等出行條件,鼓勵多參與社交活動。 

社會文化司譚俊榮司長於2016年11月25日主持「泉仁樂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及「凱暉生命教育資源中心」開幕,「泉仁樂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的成立,標誌著本澳家庭及社區服務力量進一步加強,中心以綜合服務模式,為個人及家庭提供預防、支援及治療性的服務及支援,促進家庭及社區的和諧。而「凱暉生命教育資源中心」的成立,表明特區政府對精神健康、防止自殺等問題的高度關注。中心主要為居民提供防治自殺的綜合性服務及社區資源訊息,推廣珍惜和熱愛生命的意義。

「恩暉長者綜合服務中心」於2017年11月9日由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崔世安主持揭幕。中心位於石排灣社會及衛生服務大樓七至九樓,為四合一的長者服務綜合體,包括院舍住宿、日間護理、家居照顧及支援,以及護老者服務。

「包剪揼托兒所」於2018年7月開辦,服務對象為年滿三個月至三歲的嬰幼兒,此外,為支援社會上有輕度特殊需要的嬰幼兒,托兒所開展共融托兒服務,給予有輕度特殊需要且符合使用一般托兒服務的嬰幼兒日間照顧及成長輔助服務,讓嬰幼兒在安全、具啟發及共融的環境中成長。

2019年1月,「澳門基金會明愛家居護養服務」納入特區政府社會服務工作體系之內,由社工局繼續資助開展,並改名為「明愛家居護養服務」。

2019年1月,澳門明愛獲澳門基金會資助推行「澳門基金會明愛上落出行服務」主要為長年居住唐樓,且身體狀況適宜外出的長者及殘疾人士提供上、落樓梯服務,從而鼓勵他們多參與社交活動。

今日,澳門明愛已服務社會六十五載,全體同工及義工一直在同一軌道上努力拼博,奉行仁愛精神,關懷弱小,扶助有需要者走出困境,重建新生。至目前,澳門明愛的服務類別已涵蓋安老、家庭、幼兒、青少年、教育、復康、熱線輔導、社會重返、露宿者、勞工、文化推廣、社會企業以及助養,而服務受眾更廣及長者、青幼兒、婦女、殘障人士及外地勞工服務等。澳門明愛作為一間深具服務里程與承擔的機構,期望繼續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探視現今社會大眾所面對的處境與難處,推動如何更積極做好服務,達致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精神。



回最頂
輔助工具
輔助工具